看了凱特布蘭琪的「伊莉莎白:輝煌年代」,這部是2007年的續作,凱特布蘭琪在1998年拍過「伊莉莎白」。
最近看了兩部以女性為主體的類似電影,上一部是「聖女貞德」,中間都被兩幕女主角穿上鎧甲、騎上馬在戰場上高呼的場景給感動。
這部電影除了凱特布蘭琪外,還有「寂寞拍賣師」「王者之聲」的傑佛瑞羅許,這幾年非常喜歡這些有點年紀的演員,這些演員光是站在一幕戲,整幕戲就開始有了「戲」。
這部電影目前在IMDB上獲得了6.9分的分數。
凱特布蘭琪因為1998年的「伊莉莎白」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可惜沒有獲獎,但卻囊括了金球獎等其他許多不同的電影獎的最佳女主角。看來英美電影圈,也存在所謂有趣的張力。而2007年的續集,也僅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
這部電影描述年輕的伊莉莎白繼位後,如何重振積弱不振的英國,以及擊垮來犯的西班牙無敵艦隊。中間穿插著,女王不為人知的愛情故事,以及為了成為一個英國的女王,所做的犧牲。
電影背後還有很深的宗教議題討論,包含英國新教跟天主教的論爭,那個時期的戰爭,往往都要上帝站在自己這一邊,這也意味著一旦戰敗的傷害是非常可怕的,因為其他的國家,你自己國家的人民,都會認為這不僅只是戰敗,而是上帝也遺棄了你。
整部電影只看凱特布蘭琪一人,看她如何演繹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的睿智、怯懦、坦率、焦慮、憤怒以及接受上帝安排後,對於自我愛情的犧牲,電影的美術設計,無論是服裝或是光影的運用,我個人都覺得非常地精緻。
在宗教以及國家的枷鎖下,掌握權力或許成為了一種詛咒,特別是站在一個傳統框架中的女性角度,也正因為如此,這部電影描述的這個女性個體的形象,顯得比男性類似的角色來的更有張力。
電影用伊莉莎白和她的侍女作為對比,漸漸老去的伊莉莎白女王也渴望擁有自由以及愛情,作為她的侍女,顯然比她更有勇氣去挑戰當時那個封閉世界中的規則,進而得到真愛。
有些人認為這部電影太過刻意模仿神作「教父」,我倒覺得有一點兩者之間是非常相近的,「教父」為了家族必須要有所犧牲,三部曲的最後的結局,更留下了哀傷的句點,教父柯里昂彷若成為一個孤獨的符號;而作為偉大的英國女王,必然也逃不開孤獨的命運,而刻板的站在女性的角度,這個故事給了伊莉莎白一個沒有愛的王位。
大概每個人是活在各種無奈之中,即便你擁有非常大的權力,但人們有時候又不甘於平凡,於是生命就成了一趟起伏不定的未知旅程。
推薦給喜歡凱特布蘭琪的朋友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