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論/影評】李安的父親三部曲之二,李安飲食男女裡的解構父權三部曲



我從頭又認真看了一次李安的父親三部曲之二的「飲食男女」。(推手還沒找到時間重看)

我覺得李安的這個父親三部曲,根本就是解構父權三部曲。

李安一方面把那個父親在傳統下的所形塑出來的框架給演了出來,另一方面,李安又讓那個父親自己用自己的方式,打破那些框架。

確實,李安的電影裡都有一個郎雄,但這個郎雄,是在時代的變化與傳統的過度中,努力調適自己的父親樣態。

我覺得我們的記憶中,都應該有一個那樣子的父親。


在「喜宴」中第一個接納賽門作為自己另一個兒子(或另一個媳婦)的,是郎雄。這個郎雄,是為了逃婚才當兵離開了家鄉,戰爭結束後,接受了老家爺爺的一封信,告訴他在海外開枝散葉。所以郎雄用自己的折衷方式,回應了自己作為高家人的責任,也給了自己的兒子有追求自己所愛的空間。

在「飲食男女」中,身為一個大廚卻被奪去了味覺,所有的女兒雖然固定聽話在每星期天在飯桌上一同吃飯,卻無一不是在挑剔父親的技藝退化,每一個女兒開口,都是告訴父親他們要離開這個家。

去掉味覺的大廚,完全失控的女兒們,這本來就是對父親這個概念的解構甚或是對父親的這個象徵的閹割。



反觀對比的歸亞蕾,在喜宴中,反而是最不能接受高偉同是同性戀的那一樣,而且拚了命的希望顧威威留下高家的孫子。

在「飲食男女」裡,這個角色反而才是最放不下傳統的,他一方面諷刺婚姻,一方面又嫌棄朱家大女兒還不嫁人,朱家小女兒滿二十歲了還不成婚,但她的形象是強勢的,那種傳統外省女子的強勢,充滿自己的想法與見解,他與老朱對戲之時,除了最後一場老朱宣布事實的戲以外(那幕戲讓我想起八月心風暴裡,所有人都失控的一餐),老朱是完全不被她看在眼裡的。

這何嘗不是傳統外省女性擁有較多女性自我的表徵?

我覺得李安的思維是跨文化的,因為跨文化,所以擁有更多的開放性,可以去看到我們這個傳統下的人的限制與不足,於是他用一種新的說故事的模式,幽默又不失尖銳地,一步步去解構這個傳統,將父權移除,指出一些我們原本沒有想到的。

包含許多語帶深意的對白,這裡都可以看出李安做為一個導演的用心之處,那種語意上的諧音與雙關,確實是屬於我們這個文化圈下的人才能夠體會的,但對於傳統文化解構的洞見,卻又是源自於李安受到了西方電影教育的薰陶。

兩部電影時隔二十年後,除了場景服裝是舊的以外,電影裡的深意還是頗值得現在正面對這些問題,以及面對許多為了政治考量的曲解的當代人,咀嚼跟玩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