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如果丟進去GOOGLE,大概就是離不開台媒在安達祐實裸露這個概念上做文章。這很真實也很無奈,畢竟大眾愛的就是這個,這也是我越來越少寫電影的可能原因之一。
整部片從一開場「遊女離不開吉原」就暗示了這是一部悲劇;安達祐實不能說演得好,但她成功地在某些角度,將自己轉換為那個「無家可歸的女孩」,在一般敘事時,又回到那種帶有淡淡無奈的遊女角色。
反抗、被迫接受與欣然接受,結果都是一樣的,安達祐實片中的母親也是遊女,因為不停地把自己與自己的愛情,寄託在往來的尋芳客身上,在不斷地被騙之後,死在水溝裡。安達祐實飾演的朝霧,因為長期被母親用煙管燙傷,身體有著如花瓣般的紋路。這裡也是有關悲劇的隱喻,日本人的美學是武士刀與櫻花,武士刀美在殺人見血的那一刻,櫻花美在落下的那一瞬。朝霧就是一朵花,等待著在徹底地綻放後死去。
人之於愛情的最浪漫之處便在於此,愛過了,生命就劃下終點,再也沒有死別與不美好。
但我們終究會懂,生活本質上就是遞嬗的,即便你早已預知了結果,卻仍只能等待命運帶你走向終局。一如我很愛說「先知總是寂寞」,寂寞在於看透了某些事,卻又無法讓周身的人們相信,只能看著生活如長河般往而不返。我個人覺得,日本把這種人存在於世界中的無奈之感,體會的很透徹,我常常在日本電影裡,看到一種過頭之感,無論是表情或是場景動作,特別是血,日本電影的血漿總是紅的發黑、黑的發亮,一流出來就是一大攤,看《大逃殺》的時候是;看《cross zero》也是,小栗旬的血似乎流不完,彷彿那是直接從你動脈裡流出來的一樣。
「花宵」一片的場景很美,但看過《惡女羅曼死》之後,就會覺得「花宵」的配色弱了一點,大概跟吃太甜或太鹹以後,再吃一般的東西就會索然無味一樣,再來「花宵」比以往印象中的日本電影節奏快上不少,故事跟故事間的轉折都沒有拖帶,一下子就走向了完結。
一如遊女朝霧一般,在預期的人生中,只求能為了所愛的人在被限制住的生命裡,狠狠地綻放一回。
整部片從一開場「遊女離不開吉原」就暗示了這是一部悲劇;安達祐實不能說演得好,但她成功地在某些角度,將自己轉換為那個「無家可歸的女孩」,在一般敘事時,又回到那種帶有淡淡無奈的遊女角色。
反抗、被迫接受與欣然接受,結果都是一樣的,安達祐實片中的母親也是遊女,因為不停地把自己與自己的愛情,寄託在往來的尋芳客身上,在不斷地被騙之後,死在水溝裡。安達祐實飾演的朝霧,因為長期被母親用煙管燙傷,身體有著如花瓣般的紋路。這裡也是有關悲劇的隱喻,日本人的美學是武士刀與櫻花,武士刀美在殺人見血的那一刻,櫻花美在落下的那一瞬。朝霧就是一朵花,等待著在徹底地綻放後死去。
人之於愛情的最浪漫之處便在於此,愛過了,生命就劃下終點,再也沒有死別與不美好。
但我們終究會懂,生活本質上就是遞嬗的,即便你早已預知了結果,卻仍只能等待命運帶你走向終局。一如我很愛說「先知總是寂寞」,寂寞在於看透了某些事,卻又無法讓周身的人們相信,只能看著生活如長河般往而不返。我個人覺得,日本把這種人存在於世界中的無奈之感,體會的很透徹,我常常在日本電影裡,看到一種過頭之感,無論是表情或是場景動作,特別是血,日本電影的血漿總是紅的發黑、黑的發亮,一流出來就是一大攤,看《大逃殺》的時候是;看《cross zero》也是,小栗旬的血似乎流不完,彷彿那是直接從你動脈裡流出來的一樣。
「花宵」一片的場景很美,但看過《惡女羅曼死》之後,就會覺得「花宵」的配色弱了一點,大概跟吃太甜或太鹹以後,再吃一般的東西就會索然無味一樣,再來「花宵」比以往印象中的日本電影節奏快上不少,故事跟故事間的轉折都沒有拖帶,一下子就走向了完結。
一如遊女朝霧一般,在預期的人生中,只求能為了所愛的人在被限制住的生命裡,狠狠地綻放一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