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辨】何淑靜《荀子再探》短評



全書為單篇論文集結,論述架構大抵還是依著孟荀對比的脈絡,是故,所有的問題還是順著孟系或牟派荀學研究的路走,第一篇便想試著就孟荀談荀子的人偽是為荀子的「性善論」。其後的幾個關鍵問題,如偽、虛壹靜、知禮義、聖人何來、自然、人性、道德根源,大概也都是順著舊有的討論模式。

其中對於禮義何來的問題,何提出了很有意思的說法,聖人能生禮義之偽,若是人無偽的「能力」,怎麼生也生不出來,這非常符合我們近日閱讀有關人的天性與後天學習的文章。(可參考《英語世界中的中國哲學》孟旦〈儒家倫理學的生物基礎:儒家之所以如此悠久的一個理由〉,頁296。)但是何並未順此討論後天學習、歷史與人有可轉的能力,而是採用(隱而未說)近似亞里斯多德目的論式的說法,肯定人有某種目的的趨向,能成聖,但未能成聖,是因為這是「原則」是「理」,但是人未必能成聖,是因為在世間中有各種可能導致他無法成聖,但無害他有成聖的可能。

將性與偽分開來看,人能透過學習偽而改變,意即將「性」與「偽」分開來看,並將「偽」等同於孟子的「性善」,何其實不是第一個提出這樣說法的人。如徐復觀先生早已認為性是不等同於孟子之性,問題是我們要怎麼理解性與偽,何將人能成聖為善視為一種能力,而且有不成聖的可能,事實上,就是放棄了用必然性來談荀子的成聖或聖人,人能為聖但不必然為聖,這是一種非常經驗性的說法,但是他還是肯定人有所謂的普遍之質,只是這個普遍,是一種能力。

我個人粗略的認為,全書的精華在此,如果信任我的話,想要研究荀子,本書亦可參照上文理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