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辨】讀荀子隨筆,「隆禮義而殺詩書」新詮



不知隆禮義而殺詩書,這個殺字,李滌生先生以為是「卑抑」的意思,《荀子集解》王先謙註引郝懿行,郝認為是「敦」字之誤,但是王以為唐代楊倞本未有誤,所以不採郝說。


這個殺字一直頗為費解,因為如果用李先生的說法,採「卑抑」詩書,就會讓荀子不合於孔子。殺,本義在《說文》為戮的意思,李先生不用殺戮這麼強的字眼,改用卑抑,進而說明荀子是為了標榜禮義,而貶低詩書,此說我一直感到不安。因為荀子在〈勸學〉裡,談學之時,明言詩書是中聲之所止,又言「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畢矣。」明顯對詩書持肯定的態度。

是故我回到《說文》重看殺字。殺,戮也,从殳術杀聲,殳字在說文的解釋是,㠯仗殊人。杀,段注引臣鉉等說,古無杀字,杀應該是术字,术,就是術的意思。

而熟讀荀書的人就會明白,荀子非常喜歡用假借字,此處我不多花時間舉例。換句話說,這個殺字,是从术聲,章太炎的轉注假借字說裡,有音轉之說,而轉注字在說文裡各位都知道,是「本無其字,依聲託事」,換言之,荀子的時代很可能,殺跟術(术)聲音相近,而採術詩書之說,而术又有殳義,也就是可以解為用詩書較柔軟的來規勸他人。

回到當時,殺這個字其實也不完全只有戮的意義,比方《禮記》「親親之殺」此殺讀為ㄕㄞˋ,是差等的意思,而殺字完全成為戮的意思,很可能是戰國之後才漸漸開始轉變而固定下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