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辨】網路論辯的規則,從柯雄文的觀點裡看網路與臉書倫理



昨晚順手一段話,現在還在蓋樓,臉書讓大家無時無刻都可以開一個素人的公眾論壇,但這樣的論辨過程,還是需要擁有基本的論辯品質與標準。其實網路上的論爭,非常缺乏這類型的要求與反思,經常導致討論只是筆戰,結論總是好友刪一刪、鎖一鎖,真的需要被討論與解決的事還是原封不動的在那兒擺著。

  我想借用一下柯雄文(A.C. CUA)的觀點,把他提出有關論辯的想法分享出來。


一、不爭辯

  在論辯的脈絡中,規範性的主張是一種具有實踐意旨的主張,它關乎行動,並試圖對共同關切的問題提出一種解答。

  這段話有幾個重點,切中網路討論的盲點,第一個就是「關乎行動」,我們的論述本身就應該帶有實踐性,我支持某論點「反核」或「擁核」,想要各抒己見,但立論的根據應該在於我們主動去找出來,而非立基在我個人腦中的想法。再來,無論是正反兩面,應該都是要試著解決我們共同關心的問題,想找出答案,而非試圖要在論述上駁倒對方,這就涉及了我一直強調的,我們應該在論述的過程中自我修正,反省其實就是《荀子》說的「槃水之喻」,在論辯的過程中,我們要去除己見,盡可能地映照出他者,並且思考對方是不是說中了我的不足。只有愚勇者才會抱持著「以期人為意」而論辯,當然,這點大家都不會承認自己沒有開放性,沒有聆聽,但實際上,自我的觀念在論辯的過程裡,是不太願意修正的。

二、自尊與尊重他人

  對於自己持論的觀點的維護可以嚴肅,但態度應該保持和緩。

  大概那種一開始就開火的,很多人都不能接受,更不用說還沒開戰就提老母的,我無須贅言。

三、概念的區分與論述的一致

  論述所需要使用的概念必須清楚地定義,以求參與論辨者都能理解,並且在這些概念的使用上必須要有一致性。

  這點其實在網路討論上,也有非常多人會犯這樣的錯誤,扣除情緒性的發言外,最糟糕的就是丟了一、兩句話,沒有清楚的定義,就開始相互攻訐,特別是泛用很多自己都搞不清楚的名詞,如「左右派、反核、擁核」,左右派本身就是沒有定論的概念,反核、擁核,是指反對或接受核能,其中核能的概念就需要定義,很多反對者是只反對核四,卻被拖進了全面反核的脈絡之中,必然要承接全面反核這個框架的問題,於是顯得左支右絀。很多擁核者也對核廢料的存放問題憂心,並不是只擁核卻不想解決這些問題,卻必須在論述上被迫被指責,擁核就應該把核廢料搬回家用。

  這些論述都是沒有清楚定義範疇就展開的討論,所以這些討論實質上只是情緒的發洩。

四、邏輯的一致性與一貫性

  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一件事物的本身,本來就是具有多面向,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當我們過份強調好的時候,其實壞的就被遮蔽了。因此,在論述上,維持前後邏輯一致非常重要,所有的命題僅能回答某些特定的問題,在特定的框架之中,擁有一致性,跳脫此一框架,就必須重新設定命題與命題裡的前提與定義。

五、尊重既有的語言習慣

  這點我的看法比較不同於A.C. CUA,很多人都有語言的預設,簡單的說,其實他們已經預設了結論,再從結論反推回去,試圖從結論來辯駁他人,可怕的是,如果他人也預設了結論,這兩者應該就必然走向吵架筆戰,而非是會自我修正的論辯了。換句話說,回到對方的脈絡去很重要,話語本身有一定的表意性,卻也有非常大的可能被誤解,如果早在一開始就誤解了對方,這段論辨其實是沒有意義的,更多的人即便知道自己是誤解,卻不願意修正,這就是網路論辨之所以讓我感到失望的原因。懂得換個立場想,比硬要駁倒別人重要的許多。

  網路社群,特別是臉書,其實是非常新的論辨平臺,意即臉書本身有許多更根源性的東西須要被人們重新開始認識與討論。更清楚的認識這個平臺,無論對自己或是論辨與論辨想要解決的問題本身,都是非常重要且急需的事。而社群網路(指臉書這類實名制的平臺)本身有其存有學上的、倫理學上的甚至是形上學上的有趣問題,這是一個全新的哲學場域,需要更多人跳出來思辨與建構、反思與重構,才能讓這個平臺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讓公眾事物透過這類型平臺,得到更好的更有建設性的討論與推進。多數人只把網路當成發洩的管道,這也是我個人對筆戰一事特別反感的原因。(詳見舊文〈網路筆戰的本質〉


圖片來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