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很喜歡拜佛,中國人這幾年都在拜孔,世界各地都要搞孔子學院,當然有很多政治操作的痕跡在裡面。
中國人(我們覺得不包含台灣人,他們覺得包含台灣人)跟台灣人(可能包含文化意義下中國人,有人覺得死都不含中國人)為什麼那麼愛拜來拜去?
其實孔子根本不該拿來拜,因為他就是個普通人,只是比你衰洨但卻比你有勇氣罷了。漢代的應劭,寫了一本小書叫《風俗通義》,裡面就是亂寫一通的雜文集,但沒辦法,是古人寫的很多中文系就拿來當寶,但雜歸雜,應劭先生是有點眼光的,他居然把孔孟荀這三個儒家幫的老大,春秋戰國時代齊魯之地的扛壩子,寫在〈窮通〉篇裡,這〈窮通〉篇,內文都在說這三個人其實是倒楣鬼,是地方老大,四處奔走想拉幫結派,卻老是碰壁。孟子自己在他書裡就說,戰國時代天下最大的幫派不是楊朱領頭的道家派,就是墨翟大哥的墨家派,儒家派只是一個小小咖。
這三個大哥,其實都在窮困裡,通達世事與學問的。孔子最喜歡的小弟,大家都以為是窮鬼顏淵,其實還有一個叫做冉伯牛,冉字讀為「染」,不要給我亂唸。冉伯牛這個小弟,性情很好,對父母也很孝順又講義氣,孔子非常喜歡這個小弟,但是不幸的事,冉伯牛生了重病,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傳染性皮膚病,孔子知道了以後,當大哥的當然要來見小弟最後一面,就急忙出門。冉伯牛知道大哥要來看他,趕忙叫家人把他從病床裡扶到廳堂門口準備見大哥,孔子一進門,看到這個小弟,病的快死了,還這麼尊敬他,還沒趕得及進門就隔著窗口拉住小弟的手,悲從中來,高喊著「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意思就是,怎麼會讓你這麼好的人,得到這種不治之症啊!
原文如下: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
其實孔孟荀,對命這個概念都看的很透澈,中國哲學研究者都喜歡從仁、性善或性惡去談他們三個,其實這不是一件好事。聖人之所以為聖,就是因為他們在生活的苦難之中,依然保有熱情,願意奮發去行義所當為之事,願意真誠地去愛人,去擁抱這個世界,為那些不美好感到悲傷,卻不會失去面對生命的勇氣。
儒學,應該要從這個命來談,或是從生活中的困頓,也就是窮這個字來談。從仁心性善來談孔子、孟子,就會搞得他們好像一出世就超凡入聖,沒有苦痛或是超越世間的一切,這是一種會讓儒學成為儒教,還會招來誤解的一種詮釋方式,搞的所有人,千拜萬拜,不如全部都拿來拜一拜。對我來說,聖人之所以動人,就是因為他們的生命跟我們一樣平凡,充滿遺憾,但他們卻又願意擁抱那些不美好與殘缺。
圖片來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