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圈子裡的人想要出來創業,如果他的創業理念只是想逼一般人學術化,並且堅持他的想法,認為不是學術太無趣,而是一般人不清醒而不懂,我總覺得這類以己為尊的想法,好像缺乏了一點謙遜,不願意放下自己下的創業思維,多半會因為曲高和寡而讓自己的「業」走向虛無之中的。
一般人不是未醒,而是在日常性與周身他者所共構的場域之中,習慣於這樣的生活模式,除非遇上巨大的衝擊或是挫折,否則,很難讓人醒,更不用說讓一群人走向你所預期的那個地方。
更何況再寬鬆一點的說,誰說你所以為的學術專業與創業想像,就是所有人應該要的呢?
這種學術或是專業性的傲慢無處不在,說到這就能聊聊我昨天開會遇見了許多老老師,他們反而比這些學術圈裡的新中生代要來得開放許多,包含對於大學教育的課程設定與開放性。
我跟某一位老師聊了非常久,他提及他自己去評鑑學校的時候,就會先看該系所的課程是不是跟整個大環境相即,是不是能讓學生某個程度地跟產業接軌。發表的時候,老師展現出的學問非常紮實,這是經過中文系傳統章句訓詁訓練下所獨有的為學風範,但他卻不要求學生學這個,因為他知道,現在這個時代,這些還是好東西,但用不上。
反倒是很多國立學校,未受少子化波及,裡頭的老師反應非常地緩慢,還存有一種,不是我東西不好,都是整個社會與學生不視貨的觀點。這點跟上述從學術圈子裡跳出來創業的人頗為類似。
換句話說,問題根本不在於你的學術領域多沒有市場,或是你的專業技能有多冷門,而是在於學這門學門的人,想用什麼方式來面向眾人,願不願意敞開自我甚至把自我視為一個載體,只是承載著意義,用各種方式與形式,讓更多的人願意來碰觸,才能讓更多的人來懂得你所體會出來,有關你的專業與學術的美與善,我不用「好」學問或「好」學門,我想用美善,因為真正心靈與生命的相即,那是藝術性與道德性的,而真正的學門或學術分科裡,在技術之外,必然有與道相即的生命感懷於存在基調在其中的。
此處不得不說,這些年越來越對莊子感到有趣;〈齊物論〉裡,南郭子綦說:
「夫大塊噫氣,其名曰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嚎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著唱喁,冷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刀刀乎?」
上面這段文言文是說,大自然的氣息,就是風,風起的時候,吹過山林之間,吹過樹林、洞孔,發出了各種各樣的聲音,因為山林裡的樹木洞穴,有各式各樣的形狀,所以當風吹過,就會發出各種聲音;但當風停了,大地又會漸漸無聲,樹木也會緩緩停下來,不再搖晃。
這段故事是南郭子綦有一天靠著桌子坐著,他緩緩的向著天吐氣,彷彿失去了自己的形體,他的學生看見了,就很驚奇的問老師,怎麼可以讓自己把一切都拋去,看起來就像是槁木死灰一樣;南郭子綦就告訴他,因為他捨去了自我。
每個人都只是孔竅,只能待風而和之,但唯有接受如此,才能讓風通過你,發出萬籟。我們都只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汲汲營營之,術爾,非道也,道是要懂得彎身、懂得和與應、最終才能成之以美,處之以道。而生活不過是風過而應,風緩則待之而已,進退取捨之間,才能真正看出一個人的修養,以及他能不能成為一個獨世而立又能入世而行的真君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