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昨天工作完後,一個人晃到了重慶南路上。
重慶南路上的故事說不完,商務印書館的老雲五大樓,居然成了飯店,但店主人可能是懂點文史的,或商務印書館的主人有交接過,「臺灣商務印書館」跟「雲五大樓」幾個字給保留了下來,飯店外觀漆成了黑色,綠底的招牌,遠看有點像星巴克。
深入一點的中文人,都應該認得王雲五先生,再不怎麼的,也都學過四角號碼。幾年前我就寫過對於「雲五大樓」座落在重慶南路上的一點感觸,當時的感覺已經忘了差不多了。三、四層高的雲五大樓的背後,是新光三越,假若三、四樓便是大樓,那新光三越又是什麼呢?或許這是當初大家都沒有想過的事。
重慶南路上,還是有很多老書店苦撐,我總會去三民書局,大概我走動了幾回,三民的書算是比較多樣的。書店裡,看書的人多,買書的人少,架上許多書,都被翻出了折痕,但這大概也是無法避免的事,老書店就靠這個在吸引人潮了。當然有些書還是會封上的,薄薄的膠套子,把書都給包的生冷了起來,像即將要放入冰箱的剩菜,還未入口,你就能想像隔日後,它從冰箱裡出來的那個生冷口感;不過誰叫你不熱呢?人總是有的選的,你不熱,就得吃冰的。
三民書局,我基本上是全走一回,它的地下室現在也多了大陸書刊,但相對若水、秋水來說,書又少了,加上地下室有股霉味,所以有時候我就不下去。三、四樓是一定會慢慢走一圈的,因為文學、國學跟哲學類的書都在這兩層。好多好多的書,散文小說按著作者人名排列在一塊,好多好多的作家,曾經我也以為自己有可能成為一個作家,書被排在書店裡,後來漸漸明白,排在書架上這種事,大概就是需要某種機緣。
文字就是不太值錢的東西,透著窮酸腐朽的氣味。回身看見余秋雨的《霜冷長河》,就想起了大學時代的同學,那時候他讀的書最多,桌上好多好多的圖書館借來的書,我大學時不讀書,天天瞎混,就覺得羨慕,總覺得他會是個大材。當時也從沒想過,自己也會走進故紙堆的死胡同裡。
這就是條死胡同,每天還得被知識追趕,很多很多的書,成套成套的出,要教學生寫作,就要讀好多文學小說散文;要做研究,就要讀好多好多的研究,什麼都東西都得吃,啃不下去也得啃,記得去年寫了篇文章,內容我忘了,有個網友留言就罵,你這是「知識的傲慢」,我當時心中只感到不解與生氣,現在倒也坦然,人就是傷痕累累,網路上的文字往返,那些尖銳與輸贏,不過就是真實生活中的某些慰藉與療癒。後來偶爾也覺得,你把錢拿去買衣添鞋吃喝玩耍的時候,我把餘錢拿來買書,還翻書,如果這也是一種傲慢,那我只能說我欣然接受。
這畢竟是個文字不值錢的時代,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值錢過。人總會有些誤會,以為那會是值錢的或是有某些意義總有一天會被更多人看見,就像雲五大樓,可能還沒有想到,有一天會有資本主義下所共構出來的一大堆摩天大樓出現在自己身後,它們越蓋越高,有時候會被某些瘋狂的人炸掉,如此而已,但高樓越蓋越高,總還是有人會念著那些老招牌,讓它們繼續突兀地留在城市裡。
重慶南路上的故事說不完,商務印書館的老雲五大樓,居然成了飯店,但店主人可能是懂點文史的,或商務印書館的主人有交接過,「臺灣商務印書館」跟「雲五大樓」幾個字給保留了下來,飯店外觀漆成了黑色,綠底的招牌,遠看有點像星巴克。
深入一點的中文人,都應該認得王雲五先生,再不怎麼的,也都學過四角號碼。幾年前我就寫過對於「雲五大樓」座落在重慶南路上的一點感觸,當時的感覺已經忘了差不多了。三、四層高的雲五大樓的背後,是新光三越,假若三、四樓便是大樓,那新光三越又是什麼呢?或許這是當初大家都沒有想過的事。
重慶南路上,還是有很多老書店苦撐,我總會去三民書局,大概我走動了幾回,三民的書算是比較多樣的。書店裡,看書的人多,買書的人少,架上許多書,都被翻出了折痕,但這大概也是無法避免的事,老書店就靠這個在吸引人潮了。當然有些書還是會封上的,薄薄的膠套子,把書都給包的生冷了起來,像即將要放入冰箱的剩菜,還未入口,你就能想像隔日後,它從冰箱裡出來的那個生冷口感;不過誰叫你不熱呢?人總是有的選的,你不熱,就得吃冰的。
三民書局,我基本上是全走一回,它的地下室現在也多了大陸書刊,但相對若水、秋水來說,書又少了,加上地下室有股霉味,所以有時候我就不下去。三、四樓是一定會慢慢走一圈的,因為文學、國學跟哲學類的書都在這兩層。好多好多的書,散文小說按著作者人名排列在一塊,好多好多的作家,曾經我也以為自己有可能成為一個作家,書被排在書店裡,後來漸漸明白,排在書架上這種事,大概就是需要某種機緣。
文字就是不太值錢的東西,透著窮酸腐朽的氣味。回身看見余秋雨的《霜冷長河》,就想起了大學時代的同學,那時候他讀的書最多,桌上好多好多的圖書館借來的書,我大學時不讀書,天天瞎混,就覺得羨慕,總覺得他會是個大材。當時也從沒想過,自己也會走進故紙堆的死胡同裡。
這就是條死胡同,每天還得被知識追趕,很多很多的書,成套成套的出,要教學生寫作,就要讀好多文學小說散文;要做研究,就要讀好多好多的研究,什麼都東西都得吃,啃不下去也得啃,記得去年寫了篇文章,內容我忘了,有個網友留言就罵,你這是「知識的傲慢」,我當時心中只感到不解與生氣,現在倒也坦然,人就是傷痕累累,網路上的文字往返,那些尖銳與輸贏,不過就是真實生活中的某些慰藉與療癒。後來偶爾也覺得,你把錢拿去買衣添鞋吃喝玩耍的時候,我把餘錢拿來買書,還翻書,如果這也是一種傲慢,那我只能說我欣然接受。
這畢竟是個文字不值錢的時代,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值錢過。人總會有些誤會,以為那會是值錢的或是有某些意義總有一天會被更多人看見,就像雲五大樓,可能還沒有想到,有一天會有資本主義下所共構出來的一大堆摩天大樓出現在自己身後,它們越蓋越高,有時候會被某些瘋狂的人炸掉,如此而已,但高樓越蓋越高,總還是有人會念著那些老招牌,讓它們繼續突兀地留在城市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