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今年看的電影不多,寫電影也寫得少。但如果到目前為止要推薦一部電影的話,應該就會推這部。
幸好這部電影雖有在台灣上映,卻沒被冠上英國版「送行者」這個鬼名稱;《父後七日》也是如此,被強加上了「台版送行者」這個名字。這種狹隘的想像以及為了推銷電影而不得不的手段,真的讓人覺得很沮喪。
《無人參加的告別式》裡面在談一個公所專門處理獨居亡者的故事,他的工作就是整理那些亡者的遺物,試圖從中找到他們的家人或是朋友,並且通知他們亡者的死訊,以及要他們來參加告別式。
男主角梅先生是一個非常謹慎緩慢且孤獨的人,電影一開場的幾幕,他經手的人們的告別式,往往沒有家人或朋友來參加,會場只會有梅先生跟牧師或是神職人員。但是梅先生總是非常細心地處理每一場喪禮,送走那些孤獨的亡者,彷彿在跟那一個孤獨的自己道別一般。
圖片來源
那些獨居的人,本質上就是孤獨且與世隔絕的,一如梅先生本人一樣。電影看久了就可以感受到,這幾幕其實已經在預告結局是什麼。
有一天,梅先生剛承接了一個案件回到公所,新上任的主管通知梅,因為節省人力,所以他們要解顧他,而梅早上的案子就是他最後一個案子。梅錯愕的回到辦公室,並且下定決心要找出這個死了四十多天的獨居老人的家人與朋友。
在過程中,梅先生的生活因此而轉動了起來,他遇見了很多人,做了很多嘗試,吃了垃圾食物、跟遊民一起喝酒,還遇見了心儀的對象,但命運終將帶著每個人,走向未知的路途。
相對來說,獨居身亡的事件在我們的文化圈裡比較少發生,電影中段梅還遇上即便不需要費用,依舊拒絕參與父親喪禮的子女,這在台灣是比較少會發生的,除非父母親真的對子女做了什麼天大的不能原諒的事,而國外比較不一樣,幾週前跟朋友聊天,她說國外十九歲就會逼孩子獨立出去,如果十九歲開始,一個人就跟自己的父母很少相見,甚至未曾見面,當然情感是會淡了許多,這就是文化的差異,本質上沒什麼對錯。
梅先生從頭到尾有一種淡然的孤獨調性,透過鋼琴配樂跟他的動作跟表情流淌出來,一種深深的孤寂之感。然後整部電影每一個場景都很有味道,台灣很難拍出這樣的電影,因為台灣的街道太醜了,那些短視近利的官員的心太醜了,錢都蓋蚊子館,美化都市的方式,通常是在街道上加上幾筆資本主義的庸俗。
非常好看的一部片子,你我也都逃不開死亡(?)。
今年看的電影不多,寫電影也寫得少。但如果到目前為止要推薦一部電影的話,應該就會推這部。
幸好這部電影雖有在台灣上映,卻沒被冠上英國版「送行者」這個鬼名稱;《父後七日》也是如此,被強加上了「台版送行者」這個名字。這種狹隘的想像以及為了推銷電影而不得不的手段,真的讓人覺得很沮喪。
《無人參加的告別式》裡面在談一個公所專門處理獨居亡者的故事,他的工作就是整理那些亡者的遺物,試圖從中找到他們的家人或是朋友,並且通知他們亡者的死訊,以及要他們來參加告別式。
男主角梅先生是一個非常謹慎緩慢且孤獨的人,電影一開場的幾幕,他經手的人們的告別式,往往沒有家人或朋友來參加,會場只會有梅先生跟牧師或是神職人員。但是梅先生總是非常細心地處理每一場喪禮,送走那些孤獨的亡者,彷彿在跟那一個孤獨的自己道別一般。
圖片來源
那些獨居的人,本質上就是孤獨且與世隔絕的,一如梅先生本人一樣。電影看久了就可以感受到,這幾幕其實已經在預告結局是什麼。
有一天,梅先生剛承接了一個案件回到公所,新上任的主管通知梅,因為節省人力,所以他們要解顧他,而梅早上的案子就是他最後一個案子。梅錯愕的回到辦公室,並且下定決心要找出這個死了四十多天的獨居老人的家人與朋友。
在過程中,梅先生的生活因此而轉動了起來,他遇見了很多人,做了很多嘗試,吃了垃圾食物、跟遊民一起喝酒,還遇見了心儀的對象,但命運終將帶著每個人,走向未知的路途。
相對來說,獨居身亡的事件在我們的文化圈裡比較少發生,電影中段梅還遇上即便不需要費用,依舊拒絕參與父親喪禮的子女,這在台灣是比較少會發生的,除非父母親真的對子女做了什麼天大的不能原諒的事,而國外比較不一樣,幾週前跟朋友聊天,她說國外十九歲就會逼孩子獨立出去,如果十九歲開始,一個人就跟自己的父母很少相見,甚至未曾見面,當然情感是會淡了許多,這就是文化的差異,本質上沒什麼對錯。
梅先生從頭到尾有一種淡然的孤獨調性,透過鋼琴配樂跟他的動作跟表情流淌出來,一種深深的孤寂之感。然後整部電影每一個場景都很有味道,台灣很難拍出這樣的電影,因為台灣的街道太醜了,那些短視近利的官員的心太醜了,錢都蓋蚊子館,美化都市的方式,通常是在街道上加上幾筆資本主義的庸俗。
非常好看的一部片子,你我也都逃不開死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