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概論】《魔幻月光》裡的愛情與伍迪艾倫的身影



圖片來源


  突然想起來我好像沒寫過《魔幻月光》,還是寫過我忘了,總之前兩天我重看了這部電影,因為課堂上要分析這部電影。我在前一堂的電影課丟出了兩部電影,希望他們事先回去看,看完我們來討論。

  丟出的兩部電影是《柏林男孩》跟《戀夏五百日》,丟這兩部片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我一直覺得《柏林男孩》的主角,其實是這個世代的年輕人的隱喻,歐洲這幾年,我自己的觀察發現,他們拍了很多這類型的電影,大概是歐洲人,特別是年輕人也感受到那種資本主義的過分擴張與年輕世代之間所產生的貧富差距的問題裡的張力,對於未來得以往上的可能性降低,於是年輕人的目標模糊了,生活的意義也散失了。《柏林男孩》裡的男主角就是一例,身邊的朋友老大不小了還在作夢,自己的生活一團糟,整部電影想求得清醒(咖啡)卻四處碰壁,最後在生命的終結中,重新開始思考存在與活著的意義為何,最後幾幕戲的老頭頗具深意,他不但扮演了某種重要的啟示者,也示現了德國人帶有某種二次戰後的原罪在活著,因此,很多德國人活得非常地用力,為了回應或是洗刷一些過去。

      


圖片來源

  《戀夏五百日》是一部很過分的電影,它包藏在青春溫馨浪漫愛情電影的皮之下,其實,它的內容既真實又深刻,年輕的喬瑟夫高登李維在工作的場合裡碰見了古靈精怪的柔依,兩人開始了一段感情,中間有一些波折,愛似最後兩人會回歸到愛情電影的美好結局裡,以一種亞里斯多德式的戲劇結構結束,但,結果不然,從始自終,柔依從未想停留在喬瑟夫高登李維的身邊,也未曾想過成為他生命中,重要的另一半。在痛苦的數百日中,喬瑟夫高登李維歷經了失戀人的所有過程,包括自我欺騙與恨,最終發現,生命中的愛情並不是像我們主觀想的那樣,而是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人也有對於愛情不同的想像,當你的想像不同於另一個人,那你們終究只能成為對方通往幸福的轉乘站。



  

圖片來源

  這兩部電影,一部談年輕人對於生命價值與生活的掙扎,另一部談年輕人對於愛情,從誤解到真正地失戀後的反思與成長,都是很值得給年輕人愛的電影,也很適合年紀又大了一些後,回過頭來再咀嚼的電影,所以我先推了這兩部。

  不過眼看沒有奏效,於是我轉換主題,上週推薦他們看《超世紀封神榜》,這部電影是我看過改編希臘神話電影中,最好看的一部,還可以順便介紹一些有關希臘神話的書。

  至於《魔幻月光》,是因為第一週我拿到錯的課表,所以沒去上課,代課的老師幫我放給他們看的。

  而《魔幻月光》這類伍迪艾倫的作品,經過實驗後我發現,他需要年紀大一些比較能看懂伍迪老兄對於愛情透徹反思後的那種微酸與挖苦。伍迪艾倫是非常博學的,他的電影裡有很多哲學與心理學的元素被故意地流露出來。《魔幻月光》中就運用了許多諸如「理性」與「情感」,「科學」與「神秘學」對立的設定,主角柯林佛斯是一個假扮成中國人「蘇偉靈」的魔術師,他因為高超的魔術技巧而受到眾人的景仰,電影中他受到朋友的邀請,請他去拆穿一個靈媒的騙局,這個靈媒就是艾瑪史東,一個從美國來的年輕靈媒,柯林佛斯所飾演的魔術師,是一個理性至上,但非常自以為而且講話很刻薄的人,關於講話挖苦人,這是伍迪艾倫幾乎每部電影都會具備的元素,如果他自己進入參與電影的演出,他所扮演的角色,就必然是這種喜歡挖苦別人又自以為是的類型,所以,我長期看跟寫伍迪艾倫的電影,總覺得每部電影裡,伍迪艾倫即便不寫,也要把自己放進去。

  而艾瑪史東是第一次跟伍迪艾倫合作,在《魔幻月光》裡,她演的是一個看起來涉世未深、浪漫、帶有仙氣的靈媒,雖然其後會拆穿她的角色有一點騙子的成分,但是,我認為整部電影裡,她是最真誠的,反倒是柯林佛斯一直以理性跟光明自居,但他是整部電影中,最不敢面對自我的一個角色,有趣的是,柯林佛斯一面抱持著我要拆穿妳的心態去面對艾瑪史東,卻又一步步地上了艾瑪史東的當,漸漸愛上了她。結局如何我還是不要爆雷,大家才能自己去看。

  伍迪艾倫的電影好看之處就在於,他對於愛情之間的描寫極為細膩而且深刻,在「理性」的心靈中,柯林佛斯卻被最不理性、最不科學的事物跟深深吸引,以至於破壞了所有他以往設下來的原則,這裡需要一些哲學背景才能理解伍迪艾倫的安排是多麼地巧妙,因為在西方哲學的觀點中,「理性」與「情感」是二分的,情感是經驗事物,理性擁有代表一個人最至高無上的價值,特別是在笛卡爾之後,人的主體漸漸跳脫了中世紀的神學思維,甚至一度有哲學家宣判了「上帝已死」,而電影中的柯林佛斯,正式宣判「上帝已死」的哲學家尼采的信徒,但是熟知尼采的人也知道,尼采後來現入了癲狂之中。
        



圖片來源

  整部電影的哲學元素與安排,加上對白與劇情的轉折,就構成了伍迪艾倫電影好看的元素,特別是對白,伍迪艾倫的電影裡,對白都有許多不同的意義藏在裡面,很適合租DVD回家,反覆地看跟思考,但這些顯然不適合比較年輕的學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