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與簡報】二十分鐘教你變成《藥命效應》裡的布萊德利古柏──如何培養面對巨量資訊的解讀與分析能力




圖片來源

(貼心提醒,太長懶得看就看小標就好)

  這標題是誇張了,而且我說的是腦子的開發不是臉變帥。


  我經常會收到一些朋友的請託與詢問有關寫作的小問題,很有趣的是,一般來說,寫作與閱讀是我教學的主軸,但鮮少,非常少,幾年下來,屈指可數的人來問過或提及過想要進行寫作工作這樣的事,我推測原因大概是用不上。

  這是一個,有很多人寫,也有很多垃圾的時代,我也很有可能是垃圾,是不是垃圾的問題並不是在作者,而是在於讀者的觀點與感受,但對於嘗試要寫的人,特別是年輕人,他們寧可去參與熱舞社,透過展現其他的部分來收集旁人的眼光;在球場上投進一記三分球,來贏得異性的注意(創作的吸引本能說,是達爾文說的),也不願意停下來,讓自己沉澱一下,寫出一、兩句話。 

  但進入工作的領域就不同了,因為工作與工作之間的交流,特別需要溝通,但人無法時刻保持全幅的精力去面對每一個人,所以,他們需要別人給他們簡報,從簡報中,先挑選那些是重要的資訊,那些是不重要的資訊。善於把大塊的東西說得簡單,就成為業務行為上,很重要的能力;一針見血地把你的優點放大,就會成為某部份能夠成功談成業務的關鍵,或是取得主管信任的某種方式。

怎麼樣面對與分析巨量資料?

  要進行這個工作,摘要就變得非常地重要,我往往會在大一的閱讀與寫作課的開端,先談這一點,但說穿了,說到底去,就是苦工要先做,不過人們並不喜歡苦工。

  我會把做摘要這事兒,簡化為幾個步驟,其實說白了,也很簡單,就是抓出重點,但抓岀重點的難易程度,是有關於該資訊與你個人的理解能力強弱,如果資訊簡單、量少,那這個工作就會輕鬆許多,你只需要跟你的惰性搏鬥一下即可;如果是巨量的資料,你可能就會痛苦無比,因為惰性會因為資料量大而加強,所以大家總是在最後一刻才在趕東西不是沒有原因的。

 


圖片來源


一、數據的求同求異

  如果把這個工作拆解開來,我會先進行「求同」的工作,資料可以分為兩類,數據類需要比較少的背景知識,它往往都已經是簡單的圖表,除非你不具有理解某些專有名詞或圖表的能力,那就必須仰賴工具書,在我看來,這是比較簡易的工作。求同後,就能把同樣的東西先放下,再來就是「求異」,找出所有資料裡,不一樣的地方是什麼,這很可能就是你要的重點,比方:三家公司都進行同一種類的銷售活動,但某家公司用了不一樣的模式,可能是順序的調整或是方法的轉換,而有了那些差別,導致數字上產生變化,這就可以先記錄下來。

  數據等這些量化資料跟質性的知識,兩者應該是相互輔助的關係,在籃球場上,假設中鋒夠強,當中鋒發揮了內線的能力,對方內線一緊張,就會內縮,外線就能有更多的空間投籃出手,反之也是一樣。量化的資料夠多、夠精確,確實會給要進行質性分析的工作者,很大的幫助,起碼一些無用的資料就在第一關被刪除掉了。

  但我的長處是在於質性資料的研究與分析,所以,我會在下面一點提出我的想法與觀點,這是我之所以半年來能夠受邀參與許多專案的原因。

二、資性資料的反思與再提出

  下一個問題就是面對巨量的質性資料時,我們該怎麼做?質性資料通常在商業的領域裡比較不常出現,這對我來說,這很重要的問題,也是文科生無用的原因,因為在商業活動中,質性的巨量訊息,需要被反覆地思考與整理,並不能配合的上商業活動的瞬息萬變。

  但是,質性資料很重要的用處就在於,它不是皮、不是可用的數字,但它確實某些行為或是商業活動的核心價值所在,麻煩的是,它不能量化,換言之,要閱讀或表達這些訊息,需要一套更好的說話術。以我自己演講的習慣,我會給數據,但多數的時間內,我是在說服人家接受我的觀點,很多人相信數據,但不信任數據,人跟人的互動還是情感取向的多。

(一)保持對於事物的熱情

  回過頭來,在面對質性資料之時,人們也必須要找出這些資訊中,最重要的訴求是什麼。我覺得在進行這個工作的時候,你必須進入資料之中,時刻問自己,它想說什麼?什麼是它跟人家不同的地方?這份資料,最核心的價值是什麼?

  但我又要說實話,質性分析,是要靠經驗累積的,你必須具備更大的資訊網絡,不然得要先吃《藥命效應》裡,會增加人的理解能力的藥,再不,你就得時時刻刻保持對於求知的熱情。

(二)隨手筆記

  但我覺得也不是那麼困難,假設要培養這個能力。我會要求學生進行一個工作,就是隨時帶著一本小冊子,去記錄生活中,你所遇見,能夠觸動你內心的事,其實就是讓自己有足夠的開放性,對於生活中的一切都保有一定程度的熱情。

  當然,在工作上隨手記錄下來是更重要的事,這個記錄有時候不是要讓你回

頭看,而是要讓你在當下就開始同步思考,很多人都誤會了這點,筆記不是為了要提醒(remind),而是要你告訴你自己說:「喂!老兄!動起來,你他媽的正在開會啊!」

  


圖片來源

(三)隨時處於學習之中

  在面對巨量資料的過程中,我所具備比人家厲害的,其實是我能夠對巨量質性知識進行解構與再演繹的能力。白話的來說,就是我抓得住核心,還能告訴別人,這東西還能怎麼做,就是創造性的延伸,在我這半年來所進行的工作中,靠得就是這樣的能力,對於評論與電影評論寫作,也是靠這樣的能力。

  我能解構沒有數字的訊息與意義。

  但,對於質性資料的處理與判讀能力是需要累積的,假設面對一份資料的一開始,你可以先從你熟悉的地方入手,知識跟知識都是鄰居,只要是人寫的,不是鬼寫的,你一定都會懂,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通常是進入需要時間,只要抓到節奏,工作就會非常地順利,你一定要保持這個想法,才不會在面對巨量跟你很不熟又要裝熟的質性才料之時,感到痛苦地想殺自己或殺老闆。

(四)延伸資料閱讀之必要性

  在我看來,延伸找尋資料是必要的,知識跟知識之間也許是鄰居,但他們的村子很大,你只找隔壁是不行的,你還需要到處找,找別間,最好找村長,所以,知道你手邊的資訊有沒有人或書或教學,能夠快速給你一些綱領也是很重要的,一旦找到了村長,村民就會出現,跟解任務一樣,而且,摸透一個村子,很可能,其他的城市的架構也一樣,多數進行質性分析的人,就是連一個村子也不願意進去,只看造假過時的城市簡介,然後,胡亂地透過假的資訊進行解讀,這是最要不得的。

  以上是略談一下,我自己在教如何「閱讀與寫作」中有關「資料」的判斷與處理的一小部分心得,有機會我會再寫,因為有時候會接到一些朋友的求助,所以希望這會對一些人有幫助,沒幫助我以後就不寫了,寫這個的這時間不如拿去玩暴雪英霸。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