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論/影評】《驚爆焦點》(Spotlight)信仰、道德、真理,真實事件改編的新聞故事


終於看了許多人都叫我去看的電影《驚爆焦點》,這部電影敘述《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們揭發天主教會及波士頓該區主教,數十年來,蓄意掩飾許多教士在波士頓性侵兒童的醜聞,並且,這並非單一地區的單一個案,而是整個天主教的系統性問題,為此他們贏得了2003年普立茲公眾服務獎。

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也非常地堅強,有「鳥人」米高基頓、「浩克」馬克盧法洛以及瑞秋麥亞當斯。

但基本上這部電影就形式上來看,屬於中規中矩型,大概是為了不要太過神化或英雄話《波士頓環球報》的這個記者小組,所以,在電影本身的張力相對是比較小的,敘事的方式也是非常寫實式的,但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就非常地有張力跟戲劇性,是故這樣的敘事安排,反而更能讓觀影者融入故事裡。

但我覺得台灣的觀影者們應該不太能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會得到那麼高的評價。這一點要分幾個角度來說明。

【信仰】

第一個是信仰,相對於西方來說,東方國家的信仰,比較沒有那麼地有強制性,當然某些國家並非如此,比方說是泰國,佛教在泰國的影響力我認為不下於基督天主教在西方世界的影響力。而電影中有說明,發生教士性侵孩童的波士頓該區,有近六成的人信仰天主教,這是非常高的比例,所以我們可以在電影裡看到,在《波士頓環球報》的「焦點」小組接受這個新聞之前,許多律師、記者甚至是教會的地區主教與法官,都試圖想要向教會高層反應並揭發這個醜聞,但都被教會的力量給壓制下來,因為這個時候,你不僅只要面對整個教會,你還要面對你身邊深信天主教的家人與朋友。

這一點對於宗教觀相當多元的台灣來說,其實是比較難同理地去看待的文化差異。

所以電影裡「焦點」小組要挑戰這個新聞,本身就必須先面對自身的拉扯,在電影中,他們面對受性侵者互助會成員的剖白當下,他們每個人都承認,自己曾經或現在是天主教徒,比方瑞秋麥亞當斯的奶奶一週上三次教會,但當她深入這個案子之後,面對許多真實被性侵的個案,她說她開始不上教會。而電影末段,當她的奶奶看到她寫的報導的同時,她臉上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天主教對她們的影響有多麼地深遠。

【記者的道德與信念】

第二個要說的,就是記者本身的道德與宗教信仰間的拉扯,我覺得這一點是電影中處理的最好的一部分,那麼多的人在「焦點」小組之前,都試圖想要揭發天主教會的黑幕,但大家都跟現實與信仰妥協,電影中的律師麥克許,起初還不願透露他曾經居中越過法院為主教與教會與受害者進行私下和解,但後段的電影會說明,其實他曾經這樣做過,但卻沒有報社願意幫忙協助。

而「焦點」小組之所以能得到眾人的肯定,就是因為他們經過了信仰與自身工作價值的拉扯後,毅然選擇站在正義這一方,去對抗龐大的教會組織以及自己身邊的親朋好友。

所以片中馬克盧法洛才會在因為發生911事件教會的調查被迫中斷後,再重啟調查之時,對於米高基頓不願意先發表專文而感到生氣情緒失控。

雖然當時他也能明白米高基頓是想要先擁有更多的證據與受害人的自白後,一次把整個天主教會的系統與腐敗公諸於市,但在面對自身信仰與正義拉扯的同時,那個過程是比電影裡看來要痛苦的許多。

【從《驚爆焦點》看台灣媒體】

這點是我在看電影時心裡深處的聲音。打開你的電視、翻開報紙,台灣的媒體充斥著行車記錄器的車禍,官員與政黨間的政治口水,偷情露胸的羶色,最後是那邊有好吃東西的美食報導,我們的網路媒體在動態上,發表的都是未經查證的農場新聞,沒有任何證據的偏見評論,真正值得報導的,國外的消息,台灣的媒體一概不提。

因為花時間,找一堆人去深度的調查,去真正地揭開真相,那是多麼曠日廢時,浪費資源的事,很可能辛苦挖出來的新聞,還不如小模露胸來得要有流量與收視率。

看著電影中「焦點」小組為了受害者的正義而戰,努力地盡一個記者該有的責任,不放棄任何線索與可能性,用盡全力地去追這樣一則新聞,真的讓我非常地感動,同時,也對台灣的媒體感到非常的失望與不恥。

當然,我們知道台灣還是有很多好的媒體跟記者,但在流量與點擊掛帥的現況下,在越來越多的閱聽人沒有辦法接受深度報導的當下,我們的媒體只能淪為小確性腥羶色廢文製造業。

這其實應了電影裡那句經典的台詞,「如果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人協力合作,要侵害一個孩子也是如此。」

台灣媒體的崩壞,其實大家都應該要反思自身。

最後,如果大家對以上的介紹感到興趣,或是想要瞭解記者工作,或是你本身就是媒體從業人員,應該都會想要也需要去看看這部評價非常好的電影。

留言